第299章 如果不胜,甘当军令 4000字章节(1 / 1)

“太子殿下,我大明多事之秋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内忧外患,天灾人祸,风雨飘摇,国不可一日无君,太子殿下打算如何中兴大明?”

“太师,本宫书读的少,文不成,武不就,遭此大难,方寸已乱,中兴大明的事,全得仰仗太师,太师就看着办吧。”

……

林毅已经不止一次和太子谈话了,他发现这个太子,的确年幼无知,而且胸无大志,这也难怪,皇宫里长大的孩子,才15岁,虽然比普通的人受教育的机会都好,要钱有钱,吃穿不愁,要老师有老师,要陪读有陪读,而且老师和陪读都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,想学文,想学武,资源优势谁也比不了,但是毕竟还是个孩子。

加上明末战乱不断,崇祯皇上整天忙于处理朝政,焦头烂额,整的他朝政的事都忙不过来,通宵达旦,饭菜无味,连他老丈人田国丈送给他的美女陈圆圆,他都无暇顾及,更别说太子的事。

再者说了,谁也没有想到,崇祯皇上能够半路驾崩,包括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自己能够把自己挂到没生的那棵歪脖子树上,要知道这样早都把这一身本事传给太子了。

作为太子的他,更是没想到家里能遭如此大的变故。他稚嫩的肩膀怎能扛得起如此的重担?这一点他可比不了顺治和康熙,他们主要得益于孝庄和和苏麻拉姑,朱慈烺可没这样的好命。

这一点林毅当然也想到了,也可以理解,并且对太子的遭遇深表同情,毕竟还是个可怜的孩子啊。遇到了好心的自己,能逃个活命就不错了,如果落到别的军阀手里,恐怕命都没了。

至于他的平庸也许不是什么坏事,如果都遇到唐宗宋祖顺治康熙这样的千古帝王,哪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呀。

眼前看来匡扶大明,驱赶鞑虏,救百姓于水火,扶大厦于将倾,收拾大明破碎的旧山河,还得仰仗自己呀!

林毅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,太子在自己手里不能埋汰了,必须利用太子做些文章。

自己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督师,又是太子太师,这些都是受了先皇正式恩封,还有天子剑,总督天下兵马。现在太子又到了自己身边,那自己号令天下,保护太子辅佐太子,中兴大明,名正言顺。

想到这,他立即让太子下诏,拟了几批太子的旨意。首先是对大名的几个亲王下诏,像什么小福王朱由崧,唐王朱聿键,鲁王朱以海,潞王朱常芳,桂王朱常瀛,等等,让他们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,赶紧向太子靠拢。

其次的一批旨意,主要是发到陪都南京,因为大明的南京跟燕京一样,也有一套班子。这是当年天子守国门迁都的时候留下的,一直延续到现在,这套班子如果有了天子到那里直接就可以运行,就连太监都是现成的。

再次,还有几道旨意,主要是对手握兵权的总督或总兵,像什么凤阳总督马士英,南宁伯左良玉、平西伯吴三桂,总兵黄德功、刘良佐、刘泽清等等。

告诉他们太子在此,让他们立即带兵前来勤王。不管他们来不来,太子诏得下到,得让他们知道大明朝未灭,而且也没有抛弃他们。

如果他们哪个自己不把自己当人,非要当什么汉奸国贼,将来一并铲除,也是他们咎由自取。

这三批旨意全都是以太子的名义发出来的,上面都盖有太子的玉印。

旨意发出来之后,还真有了作用,附近的几个省的大小官员,像什么山东的、河南的、江淮的文武大员纷至沓来。

比较有名的就是太监卢九德,凤阳总督马士英,还有黄得功,再有就是南京的官员史可法,有南明闲相之称的姜日广,还有吕大器、吴伟业,等等这些大明旧臣。

这些文武的到来,还带来了十几万兵马,以及无数的钱粮,这下林毅的大营立马热闹起来。

可以说人才济济,兵强马壮,总兵力一下子就翻了一番,达到了20多万,这些文武官员全拜见了太子之后,拜见林毅,都尊林毅以为太师,天子剑一举,全都愿意表示唯林毅马首是瞻,中兴大明,驱虏平贼,收拾破碎的山河,这下林毅的腰板就更硬了。

大明的文武官员还在往这儿聚集。

崇祯皇上不在了,但是有太子在,也是这些朝臣的主心骨。虽然已故过去的皇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但是总体上来说,崇祯皇上还算有几分英明的,就君王死社稷这一点,都算不上个昏君。

李自成现在太不得人心了,刚到燕京没几天,便拷官助饷,要钱杀人,原来那些当官的和那些富人都倒了霉了,大顺军纪败坏,兵将趁机夜入民宅,奸淫妇女,杀人越货,什么坏事都干,折腾的乌烟瘴气,人心惶惶,比土匪还土匪。

相比之下,跟崇祯在时差远了。崇祯皇上在的时候,虽然缺吃少穿,还动不动就增加赋税,但是也没有这么乱过。

这一比较这些大名的旧官吏和有钱人,就知道谁好谁坏了,失去才知道珍惜。

因此纷纷对原来的大明眷恋不已,对大顺没有什么好印象,贼终究还是贼,崇祯虽然不在了,但是他儿子还在,这就是他们的主心骨。

因此大明朝的旧官吏和那些有钱人,包括对大明朝感情尚存的兵将,纷纷来投。

林毅当时真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。

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,李自成的10万大军已经出了燕京的南直门,前来解高碑店只为解救高一功。

林毅一笑,立即升帐,对于援兵他早就胸有成竹了。

这是林毅作为督师或者叫太师第一次大规模的升帐,以前都是在自己的直属部队面前发号施令,今天他要当着满朝文武分兵派将,当然15岁的太子也在坐。

有这么强大的实力,现在林毅不再放眼这个北上京了,而是要给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致命的打击。

第一支令,他让太监卢九德统兵,让黄得功为将,给他们10万大军,自山西大同朔州等地南下,直插陕西,要抄了李自成的老巢,断了他们的后路。

林毅早就知道这个卢九德对皇上忠心耿耿,崇祯皇上死了以后,他从中斡旋,得到四点兵法的支持,把朱由松扶上了历史的舞台,从此拉开了南明抗清的序幕。

也就是说这个人绝对可靠,而且此人谙练兵机,崇祯在的时候,令他多次掌兵剿贼,战绩颇丰。

黄得功就不用说了,作为京营兵的名将,扶保了崇祯和弘光两代帝王,虽然后来作为江北四镇军阀之一,也有拥兵自重的嫌疑。

但是他对朝廷的忠心可鉴日月。要不然他也不会舍死护主,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,崇祯皇上吊,吴三桂投降了鞑子,献出山海关,李自成兵败如山倒,多尔衮兵进中原,左良玉造反,刘良佐刘泽清全都投靠了满清鞑子,但是黄得功拒不投降,当时是弘光元年,也就是崇祯皇上上吊的第二年,南上京破,黄闯子死战护主,最后身受重伤拔剑自刎,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当时凭黄得功的一双铁鞭无人能敌,要想逃命,绝非难事,但是他保护着南明朝廷朱由崧拼死力杀,一直到死都没有背弃主子,这一点远非刘泽清,刘良佐之流所能比。

这些历史记载,林毅当然清楚,对朝廷如此忠勇之士实在难得,这也是林毅让他肩负重担的原因之一。

卢九德和黄得功领命之后,点齐兵马,炮响三声,高举大明的旗号,从高碑店西南部起兵,浩浩荡荡经山西杀往陕西。

第二支令,林毅命令郝摇旗和贺人龙,各带兵2万,在周口店埋伏。这里是燕京通往高碑店的必由之路,让他们埋伏在路两侧的山林之中,李岩这10万人马来的时候,他们要埋伏好,不能暴露,一旦他们兵败要退回去的时候,这两支人马从左右杀出来,不许放走一人。

两员大将领命之后,点兵也走了。

第三支令,林毅派给了副将祖克勇,让他带领5万人马,继续围困高碑店,不用攻城,只要高一功他们不投降,一出城就把他们打回去。

第四支令,让小颖和哲哲带领包括女营在内的1万人马,其中还有王建的后勤补给营4000余人,这一万人马专门负责保护太子和文武百官的安全。

剩下的五万人马,由林毅亲自统领,正面阻击李岩的10万大军。这5万人马,大部分都不是林毅的嫡系部队,都是各地来的勤王之师,主要成分是安徽凤阳的军队,也就是大明朝的旧军队,带兵主将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。

这5万人马当中,其中还包括林毅的1000多名卫队在内,只有1万余多人属于林毅的直属部队,这1万多人马其实分为五个营,分别是标营,无敌营,卫队营,火枪营和炮营。

这五个营的人马全都是林毅一手栽培起来的。

别看林毅的五个营才1万多人马,但是论战斗力,这五个营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。

现在林毅的标营,已经突破了5000人,标营的底子就是关宁铁骑和天雄军的组合,林毅训练军队时,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拔高,因此标营的战斗力须得用关宁铁骑和天雄军的右上角标注“+”号代表战力的升级版。

再就是无敌营,这是孙传庭临死前留给林毅的最后家底,无敌营4000多人马,全部都是秦军的精锐。

别的不说就这两个营,近1万人马谁人能敌?

再加上有新式的火枪营3000人,和50门红衣大炮的强大火力,林毅的1000多名卫队营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,可以说这一万七千人马称得上当时世界上真正的一流的铁军。

不要说李自成这10万人马都是乌合之众,像这样的队伍来个三十万五十万百八十万的都不在话下。

随林毅出征的大将有甘宝和姜兴元,张华,王琦,东胜等。

啪啪啪林毅分派完了,每分派一支令,太子都没什么意见,本来他分派的也是井井有条,十五岁的太子也不知兵,现在只知道读书练剑,其他的事他不管,都交给这位太子太师林毅了。

这时史可法看了看,出列向林毅施礼道:“太师,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
崇祯在时,史可法任户部右侍郎,兼右佥都御史,还兼着南京的兵部尚书,巡抚凤阳,淮阳和扬州,还带兵平定了叛乱,因此他的官职相当大,在朝堂中的地位也比较高,也比较有影响力。

林毅当然也知道这个史可法是个什么人物,见他这么说,淡然一笑,“史公有何高见,不妨请讲当面。”

史可法面容清矍,肚子里可是有墨水的人,而且也掌过兵,经验丰富,说起话来摇头晃脑,口若悬河:“闯贼李自成闪电般拿下了燕京,说明他的实力非常强大,我们现在有20多万兵马,不应该集中兵力一鼓作气把他们赶出燕京吗?皇上尸骨未寒,肯定是死不瞑目,而刚才太师派兵要攻打陕西,岂不是舍近求远吗?而且刚才史某看太师派兵,没有一支是派往燕京的,小小的高碑店弹丸之地,太师打算在这里纠缠多久?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呀?”

史可法这么一说,凤阳总督马士英也出班了,跟着点头附和,“史大人言之有理,本督附议。”

林毅一看他们俩这是没明白还是不服气啊?也难怪他们跟自己接触不多,主要是在南方就职,不管怎么样,打完这一仗,都得让他们心服口服,现在当着太子的面得说服了他们。

想到这里林毅道:“二位大人有所不知,李岩这十万人马兵败了,北上京唾手可得,只要我们拿下了北上京,高碑店不攻自破,这也是林某要围城打援的原因。现在李自成的主力都在燕京周围,他的陕西老巢必然空虚,我们乘虚而入派一支人马抄了他的后路,李自成就无家可归了,难道这有什么不妥吗?”

史可法和马士英相互看了看,异口同声道:“太师可有把握,仅用5万人马击败十万大顺军?”

林毅知道他们怀疑什么,万一这一仗打不胜,周口店的4万伏兵就白部了。

林毅一笑:“当然。如果不胜,本太师甘当军令,请太子为证。”

这一下史可法和马士英不敢再多说什么了,但是他们两个心里对林毅仍然不服,觉得他的话说的有点大。

散帐之后,各路人马立即按令而行。

史可法和马士英亲自随林毅出征,5万大军没走出50里,就与李岩的10万人马遭遇了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