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3章 多尔衮皇姑屯用兵 6000字大章(1 / 2)

多尔衮不愧是清的大摄政王,短短的一个月之内,他就对大清进行了全国动员,包括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在内的整个大清,都在全力支持多尔衮与大明开战。

大清的高层现在当然都知道多尔衮在山海关吃了败仗,李自成全军覆没、吴三桂投降满清,多尔衮和吴三桂伤亡惨重,林毅屯兵山海关,明军大有进攻关外的宁锦之势。

现在坐镇大清京师的当然孝庄皇太后,这个女人在大清的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她是蒙古人,是科尔泌部落的骄傲,当年她代姑受孕13岁便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,在宫中的地位开始的时候连个三流的小妾都不如。

但是她天资聪颖,颇有心计,对别的女人来说,后宫就是龙潭虎穴,因为弄不好了尸骨无存,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
但是这个女人在后宫之中混得风生水起,如鱼得水,游刃有余,别看才十三四岁,美貌只是一方面,还能说会道,很会来事儿,也善于博得男人的同情与爱戴,很快便成皇太极身边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,除了皇太极之外,代善、多尔衮等很多人都喜欢她。

别看大清是个新生的事物,别看皇太极叱咤风云,但是皇宫之中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,勾心斗角,争风吃醋,有时候甚至是血雨腥风,但是这个女人一路含笑走来,成为皇太极后宫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。

皇太极突然驾崩,又是此女从中斡旋,为了祖宗的基业,为了爱新觉罗家族,她忍辱负重,利用她独特的地位权势和年轻貌美,以及与代善、多尔衮等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,力挽狂澜,成功化解了豪格和多尔衮两大派系集团之间的权争危机,避免了一场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,把六岁的小顺治扶上帝王宝座,但大权实质上落在了多尔衮的手中。

这无疑是孝庄皇太后向着多尔衮的缘姑,据说她们二人关系暧昧,有人看见多尔衮多次出入孝庄皇太后的寝宫,尽管他们是嫂嫂和兄弟的关系,但他们皆为年轻男女,来往如此肆无忌惮,难免会有瓜田李下之嫌。

孝庄皇太后听多尔衮在山海关吃了败仗,她立即全力支援多尔衮,为他调动兵马、弹药和钱粮,锦州和宁远的守军基本上是倾巢而出,盛京的兵马则往宁锦一带集中,为多尔衮补充兵员和弹药给养等。

现在的大清王朝,基本上就是多尔衮一个人说了算了,主要是因为有孝庄皇太后幕后极力支持。

当然这个女人支持多尔衮,也是为了巩固她自己的地位,巩固她背后蒙古部落科尔沁的地位,肃亲王豪格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,否则她也不可能与多尔衮暗中勾搭连环,把皇太极的第九子小福临扶上宝座。

一个六岁的小屁孩,他知道什么呢?当然全靠摄政王来摄政了,说白了,现在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是2号的皇上,或者说就是准皇上,他就能够代表皇上发号施令,号令大清全国上下。

因此在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运筹之下,大清朝调兵遣将,举全国之力,支持多尔衮与大明朝开战。

因为现在他们知道,大明朝的皇上崇祯虽然“死社稷”了,但是太子朱慈烺还在。但是15岁的太子,文不能安邦,武不能定国,大权就落在了太子太师、挂着兵部尚书钱的林毅手里。

林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,现在的大清高层都知道。这几年从皇太极到多尔衮,从岳托到阿敏,再到阿巴泰,甚至包括满清第一勇士鳌拜,都跟林毅打过交道,或者说都吃过林毅的亏,不管是正面交锋也好,出奇制胜从背后奇袭也罢,整个大清国上下,包括蒙古部落在内,都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叱咤风云的名字。

现在林毅不只是在中原出名,就是在关外的盛京也是战神一般的存在,很多鞑子包括蒙古鞑子和满清鞑子的亲王贝勒,他们都以林毅为假想敌,苦练杀敌本领,梦想着有一天把林毅战败在沙场,建功立业,光耀门楣。

甚至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,欲征服汗汉人,必先征服大明,欲征服大明,必先征服林毅。

这些人物主要有大清的后起之秀岳乐,硕托,满达海,锡翰,索额图等等,提起他们的名字,哪个都是叱咤风云,能征惯战。

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,特别是顺治亲政入主中原以后,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消灭抗清力量和大明残余,为的是达到统治和奴役汉人的目的。岳乐击杀了张献忠,索额图是未来康熙的辅政大臣,满达海和锡翰就更不用说了,也都是大清的中流砥柱。

另外还有蒙古猛将铁里,达达赤尔,等等。

现在他们一听说摄政王多尔衮吃了败仗,山海关一战,险些全军覆没,大明军队的统帅正是林毅,他们觉得机会来了,是到沙场上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。

因此纷纷拿着刀枪,带着亲兵卫队,赶往宁锦战场。

因此很快多尔衮又聚齐了8万大军,其中包括400门红衣大炮,八旗精锐5万人,剩余的3万人马,有炮兵有步兵。

这8万大军不止是八旗,还有岳乐领导的一个新兵种,这便是叱咤风云的绿营兵。

绿营兵是参照民营的编制,以绿旗为标志,以营为建制单位,成立的新兵种。

绿营兵的主体主要是投降来的汉人兵将,经过训练之后,又装备了火枪,他们的战力能与八旗军相媲美,因此也堪称大清国的精锐之师。

这次岳乐带来了2万绿营兵,来协助多尔衮,与明军作战。

除了豪格,鳌拜,吴三桂,孔有德之外,又增加了这么多猛将和兵马,多尔衮一下子又膨胀起来。

现在多尔衮的8万大军屯兵在山海关外40多里处,关于如何攻打山海关,多尔衮又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。

军帐中,多尔衮手下人才济济,熙熙攘攘,众人七嘴八舌的,议论的结果是,明军绝对不敢跟清军摆开野外战场,他们只会仗凭着坚城险地和炮火优势取胜,要么就是耍阴谋诡计出奇制胜。如果在野外,真刀真枪的杀,明军绝对不是对手。

现在大清有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兵马,和红衣大炮,明军的炮火优势已经不存在了。到那里他们肯定是坚守关城,等待时机。可用一顿炮火,把关城轰开,杀将进去,明军可破,林毅可擒。

因此根本不用商议,直接出兵就行。这当然是满达海、岳乐等人极力主张的。

对于对这种言论,多尔衮,豪格,吴三桂和孔有德等人摇头,他们不是太同意,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完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,这些小年轻太过嚣张狂妄了,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,他们不知道明军的厉害,因为这些人以前比他们还狂妄,现在吃过亏都老实了。

多尔衮想听听吴三桂的意见,毕竟他曾是大明倚仗的重臣。

吴三桂总结说,上一次山海关大战的失败主要是两点,一是因为明军的突袭,他们在猝不及防而且疲惫的情况下仓促应战。

另外还有一点就是,林毅手下有一支火枪营,用的全都是新式的火枪,与老式的火铳鸟铳三眼铳,不同的是,这种火枪根本不需要点火,举枪瞄准就能射击,简直太不可思议了。

吴三桂说完,恭顺王孔有德不住的点头,非常赞同吴三桂所说,因为他深有体会。

他回忆说,当天晚上他正在厮杀,马快刀急的他一连砍翻了多名明军,这是火光中有一个明军举枪向他瞄准。孔有德仗着自己马快刀疾,摧马抡刀就冲了过去,认为对方枪打不响的情况下就能把明军一刀劈于马下。

结果我完全错了,对方一举枪枪就响了,根本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。一颗子弹迎面飞来,当的一声,正射到他的脑袋上。他觉得脑袋一疼,就从马上摔落下来。

认为脑袋碎了,但是落马之后,他觉得浑身上下什么还都是自己的,用手一摸,头盔没了,脑门上火辣辣的疼,再一看手上全都是血,这才知道大难不死。

重新从地上爬起来,捡起大刀,拼命冲杀。这一场大战结束之后,他才弄清楚,那一枪只是把头盔穿了个洞,子弹贴着他的秃脑门过去了,正头顶上的头皮被穿了一道沟。

把他吓得,背后冒凉气,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天了,想想还心有余悸。

孔有德说到这里,把顶戴花翎去掉,把油光发亮的长辫子盘到脑后,把半秃的脑袋伸过来让大家看。

果然光秃秃的脑门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。

吴三桂和孔有德的话,相当有力度,因为这两个汉人曾经是大明朝有名的武将,手握重兵防守要塞,投降大清以后,任然是位高权重。

特别是这个孔有德,现在是大清的恭顺王,为汉人三王之一。汉人之中被满清鞑子封王的,少之又少,孔有德的就是其中之一。

皮岛叛乱之后,矿工出身的他率众投降了大清。他带去了一批军队,更重要的是,这支军队中有很多红衣大炮。在当时来说,各地的明军装备红衣大炮最多的就是他的军队了。

正是因为他的投降,满清鞑子不但有了红衣大炮,很快还拥有了模仿汉人制造红衣大炮的能力,从此打破大明的火炮优势,大凌河之战小凌河之战,以及宁锦之战,清军大规模运用了红衣大炮,明军伤亡惨重,一仗比一仗败得惨。

孔有德对大清的功劳,还不止于此,他镇压过朝国,亲自参加过松山和塔山的战役,斩获颇丰,功勋卓著,在大清朝地位显赫。

刚刚过去的山海关一战又是亲身经历,因此他的话很有力度,包括肃亲王豪格,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是点头不止,都赞成吴三桂和孔有德所言,主张这一次,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,不能贸然用兵,姓林的真不是好对付的,这个对手对他们来说强大到比较难缠。

但是尽管如此,满达海、岳乐等这一帮小年轻仍然不以为然,他们觉得这一帮老家伙都被林毅打怕了。有那么恐怖吗?说到天上也不会相信,大明的军队野战能够赢得了他们八旗的军队,林毅的本事再大,还能一手遮天不成?他战败过这个,杀过那个,那是没有遇到本贝勒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