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:昭武十年(2 / 2)

王戬并不知晓,虽然伍忌麾下只有两万商水军,可这两万商水军,乃是商水军的精锐,像冉滕、项离、张鸣等商水军的骁将们,此刻皆在伍忌的麾下,王戬想要击败这样一支精锐的商水军,可不是那么容易。

在受到阻碍之后,王戬派人请来楚将斗廉,希望斗廉出面策反伍忌麾下的楚国军队,即西郢君熊焘先前的部将。

斗廉接受了王戬的提及,遂在王戬与伍忌二度交锋时,于阵前喊话,试图挑唆伍忌麾下的楚兵临阵倒戈。

但出乎意料的是,西郢君熊焘的那些部下,根本没有搭理斗廉的意思。

皱着眉头思考了半响后,斗廉这才恍然大悟:他娘的,老子忘了那伍忌其实也是楚人出身!

不错,这正是西郢君熊焘那些部将没有听从斗廉的教唆而临阵倒戈的原因,就因为魏将伍忌也是楚人出身,这使得伍忌在收编西郢君熊焘的部下时,非但没有出现阻碍,相反异常顺利。

此前各为其主没有办法,而现如今,就连西郢君熊焘都投降了魏国,后者的那些部将们,岂会不牢牢抱着伍忌这棵大树?

这些人会因为斗廉的教唆而临阵倒戈?怎么可能!

不同于秦人,近三十年来,楚人已被魏国打得畏惧不已,要说曾经中原诸国谁最了解魏国的实力,相信绝对不是与魏国发生了四场国战的韩国,反而是楚国。

别忘了,先有「五方伐魏」时的寿陵君景舍,后有「诸国伐魏」时的楚水君,在这两场战争中,楚国有最起码一百五十万的人死于这两场战争,论兵力损失,可能比韩国还要多得多。

更要紧的是,如今中原各国接二连三地被魏国覆亡,只剩下一个楚国,这使得楚人对魏国更为敬畏,又怎么可能听从斗廉的教唆,弃魏投秦呢?

对于大部分敬畏魏国的楚人而言,他们甚至不知秦人。

“魏将伍忌,他乃我楚人出身,这多半是西郢君熊焘的部下不肯倒戈的原因。”楚将斗廉将心中的猜测告诉了王戬。

“那伍忌真是楚人?”王戬心中大为惊讶,其实在秦国与魏国交好的那段时期,他也听说过这方面的传闻,不过并没有在意,直到今日经斗廉确认。

看着王戬那古怪的表情,斗廉心中亦颇为尴尬。

毕竟他楚国确实有不少楚人在魏国为将,甚至于,其中不乏有能力的将领。

比如屈塍、晏墨、孙叔轲、翟璜、南门迟,等等等等。

毫不夸张地说,魏国的商水军与鄢陵军,其实就是两支由他们楚人组成的精锐军队。

“当真无法策反伍忌麾下那些贵国的兵将么?”王戬皱着眉头又问道。

斗廉颇有些尴尬地摇了摇头:“恐怕很难。”

见斗廉回答地这般果断,王戬颇有些头疼,倘若单单只是伍忌麾下那两万商水军的话,他倒是还能凭借以黥面军为首的杂军,不计伤亡将其拖死,但目前的情况是,由于魏将伍忌乃是楚人出身,西郢君熊焘的部下皆转投了后者,这就意味着伍忌有足够的兵力来应对他王戬的人海攻势。

『难打了。』

王戬惆怅地想道。

后续的战事,果然被王戬料中,虽他麾下兵将竭尽全力进攻魏军,然而伍忌麾下的魏军亦不好惹,你做初一、他做十五,只要王戬采取主动进攻,那么次日,伍忌必然会率领魏军反攻秦军,在气势方面咄咄逼人,丝毫不落下风。

除了气势以外,魏军的战斗力亦不可小觑,王戬从来没有想过,伍忌单凭两万商水军、三万余西郢楚兵,就能跟他打得平分秋色。

要知道在巴国时,王戬麾下的秦军亦跟西郢君熊焘麾下的军队较量过,当时王戬可不觉得这支楚兵有什么难缠的。

果然还是主将的差距所致。

直到临近冬季,王戬还是无法攻入西郢郡,只好暂时收兵返回巴国,而伍忌,亦收兵返回西郢,双方暂时休战。

魏昭武九年十一初月,西路魏军主帅沈彧的战报送到了雒阳。

这并不是向魏王赵润禀报「平舆君熊琥战死」这则消息的战报,其实在那之后,魏将沈彧亦陆陆续续派人向雒阳送递了十几则战报,以此向雒阳汇报他这一路魏军进攻楚国的进程。

在沈彧的西路魏军这边,由于平舆君熊琥战死、西郢君熊焘投降,整个楚西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魏军的人物,像什么泌阳君熊启这种楚西邑君,他们在强盛的魏军面前,皆望风而降,以至于西路魏军轻轻松松地就攻陷了楚西大江以北的所有城池。

谁能料想,以往在战事不利时逃得比谁都快的平舆君熊琥,竟然是楚西这边抵抗魏军最坚决的人,其余的,就算不是望风而降,也只是在稍稍抵抗一番后就立刻投降,没有几人像平舆君熊琥这般誓死抵抗。

在攻占了平舆、汝南等地后,魏将沈彧在这段江域渡江,准备顺势攻打长沙。

由于时间关系,沈彧麾下的魏军暂时在「云梦泽(洞庭湖)」一带驻军,准备待渡过冬季后,等来年开春再向南挥军,占领整片长沙。

数日后,似司马尚、桓虎、乐弈等将领的战报,亦纷纷送抵雒阳,送到了魏王赵润手中。

在阅览罢这些战报后,魏王赵润对魏楚战争前线的情况,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。

平心而论,楚国失去了大江以北的所有城池,这丝毫不出乎赵润的意料,毕竟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楚国还有能力挡住他魏国的三路大军。

唯一的意外,仅仅只是楚王熊拓迁都彭蠡这件事。

这件事,最早被记载于宋郡守司马尚的战报中,楚国的王都寿郢,就是司马尚与桓虎联手打下来的,东路魏军那边的乐弈与田耽,没能捞到这份军功。

在攻伐寿郢的期间,司马尚最早注意到楚国将大量财物、物资运往南边,怀疑楚人或有可能放弃寿郢这座都城,但他当时并不清楚楚人准备迁都何处。

于是司马尚便派了一支骑兵,盯着那些运输物资的楚国战船,在跟了很长一段路程后,这才确认楚国迁都彭蠡这件事。

『彭蠡……』

在雒阳王宫的甘露殿内,魏王赵润仔细阅览着司马尚的战报。

在这份战报中,心思缜密的司马尚已大致描绘了彭蠡一带的地貌,让赵润大致能够了解,得知彭蠡一带的地貌大致呈「凹」形,西、南、东三面环山,唯独北面乃是「大泽(鄱阳湖)」可通大江,初次以外在湖泽的西边,有一条山间谷道可通外界,除此以外,几乎是与世隔绝。

『熊拓……他竟能忍下这口气,迁都彭蠡?』

魏王赵润心中大为以外。

毕竟按照他对熊拓的了解,后者的性格极为刚烈好强,他原以为熊拓会死守寿郢,且不惜为此战死于都城。

以己度人,赵润自己亦是这般,他当年在大梁战役时,就有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’的决心,若大梁不能保全,便与三十余万魏国男儿共存亡,宁可战死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,也不会灰溜溜地逃到三川,苟延残息等待攻伐韩国的精锐回援。

当然,赵润绝没有看不起熊拓的意思,毕竟熊拓从来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。

相反地,赵润觉得熊拓恐怕是挣扎了许久,才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。

毕竟死是很容易的一件事,若是怕痛的话,只需一杯毒酒就能了结性命,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,自尽也有一部分自我逃避的意思。

不过,熊拓就没有逃避的意思,他在楚国局势这般恶劣的情况下,依然忍辱负重,忍受屈辱迁都彭蠡,就为了一丝丝日后能卷土重来的机会,这让赵润颇为佩服熊拓的器量。

但是,赵润不会给他这个机会。

为了国家,纵使赵润与熊拓私交亲密,他亦要趁胜追击,将楚国彻底逼上绝路。

魏昭武十年开春,在魏王赵润的命令下,魏国三路兵马渡过大江,突击彭蠡,意图摧毁楚国最后的一丝存活希望。

并非赵润无情,而是为了魏国,他必须这么做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